您当前位置所在位置:首页 > 留学国家 > 法国  >  国家印象  > 法国文坛简介
当代法国文学
来源: 编辑: 日期:2011-01-23 浏览方式:  浏览次数:3474

  加

 

  加缪是法国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评论家。1913年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父亲在1914年大战时阵亡,母亲带他移居阿尔及尔贫民区,生活极为艰难。加缪靠奖学金读完中学,1933年起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在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缪积极参加了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地下抵抗运动。大战爆发时他任《共和晚报》主编,后在巴黎任《巴黎晚报》编辑部秘书。德军侵法后参加地下抗德组织,负责《战斗报》的出版工作。

 

  加缪从1932年起即发表作品,1942年因发表《局外人》而成名。他的小说《鼠疫》(1947)得到一致好评,但是《反抗的入》(1951)一书由于宣扬“纯粹的反抗”、即反对革命暴力而导致了他和萨特的决裂。他主要的作品还有随笔《西叙福斯神话》(1942),剧本《正义者》(1949)、小说《堕落》(1956)和短篇小说集《流放和王国》(1957)等。

 

  加缪于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196014死于车祸。

 

  萨特

 

  萨特(19051980)是法国著名作家、哲学家。 萨特出生于巴黎,父亲在他一岁多时去世。萨特的童年是在外祖父母家度过的。

 

  1915年,萨特考入亨利中学,学习成绩优异,期间他接受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影响。19241928年萨特在具有现代法兰西思想家摇蓝之称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他在全国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获得第一名,并结识了一同应试、获得第二名的西蒙娜•德•波伏娃。此后的岁月中,波伏娃成为萨特的终身伴侣与战友,是萨特后50年生活和思想历程中的见证人。

 

  1933年萨特赴德留学,悉心研读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系,这就是一切从人、人的意识出发来研究人和这个世界,把人的主观意识的存在看成是一切存在的根本。但当时萨特关注的“人”仅仅局限在学术研究中。与此同时他开始了文学创作。

 

  二战爆发后,萨特应征入伍,次年在洛林地区被德军俘虏,随后在战俘营中度过了10个月的铁窗生涯。战争与现实使萨特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从战前的个人主义和纯粹个人转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开始用文学干预生活。1941年获释后他继续从事教学和创作活动。40年代是萨特创作的黄金时期,有大量作品问世。1945年与他人合作创办了《现代杂志》,评论当时国内外重大事件,并从此成为职业作家。1980415,萨特病逝于巴黎,数万群众特别是青年人为他送葬,表达深切的悼念之情。

 

  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20世纪世界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在数十年多方面创造性的活动中,他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哲学著作、政治评论和文学作品的创作。他在政治上倾向进步与革命,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左翼;在哲学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在思想上,肯定人的价值,努力探索人在荒诞世界里的出路与归宿,主张人道主义思想。萨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领袖。

 

  萨特主张“介入文学”(或译献身文学),即作家要投身到改造社会的活动中去,对各种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表明自己的见解;文学作品要干预社会现实。在创作方法上,他主张写真实,不讲究艺术雕琢和浮华的辞藻,但求文字朴质自然。在他的小说中,作者叙述往往和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互相交织;在作品时间的处理上,讲求同时性。例如在长篇小说《缓期执行》中,他同时描写了约20处的人物活动情景。他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法国文学有重要影响。

 

  1964年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萨特以诺贝尔文学奖金,被萨特谢绝,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他于1980 415逝世。

 

  西蒙娜•德•波伏娃

 

  密特朗总统给波伏娃的唁电中说:“她的作品和她的一生,导致了当今法国和整个世界女性和个性的觉醒。”

 

  杜拉丝

 

  原名玛格丽特•多纳迪厄。1914年生于交趾支那(现越南南部)嘉定市。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是当地人小学的教师。 1921年父亲去世。1939年她同罗贝尔•昂泰尔姆结婚。1940-1942年同菲利普•罗克合作,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法兰西帝国》。1943年,以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笔名发表《无耻之徒》。参加莫尔朗(即弗朗索瓦•密特朗)领导的抵抗运动的活动。1944年加入法共,任维斯孔蒂街党支部书记,出版《自由人报》,刊登战俘和被放逐者的情况材料。发表《平静的生活》。

 

  1945年同昂泰尔姆一起成立万国出版社。1946年同昂泰尔姆离婚。1950年,发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被开除出法国共产党。 1958年发表《琴声如诉》。从1955年起反对继续进行阿尔及利亚战争,后又反对戴高乐政权。为各种周刊和杂志撰稿。 1959年为阿兰•雷内写《广岛之恋》电影剧本。1960年当选为美第奇奖评委,但于几年后辞职。"如果存在一个否定的评委会,我就参加。"1961年为亨利•科尔皮的影片写《长别离》,这个电影剧本是同1963年美第奇文学奖获得者热拉尔•雅尔洛合作的结果。

 

  1968年参加五月风暴1975年,《印度之歌》在戛纳电影节期间获法国艺术片影院及实验电影院协会奖1976年,《整天在树木之中》获让•科克托奖。1982年在纳伊的美国医院进行戒毒治疗1984年《情人》获龚古尔奖。 1985年发表《痛苦》。 717在《解放报》上发表一篇文章,玛格丽特•杜拉斯在"魏尔曼案件"中所持的立场引起一部分读者的敌对情绪和好几位女权主义者的论战。

 

  1986年《情人》获里茨一巴黎一海明威奖,是"当年用英语发表的最佳小说" 1991年发表《华北情人》。1996年逝世。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 返回TOP
  相关阅读
 
帆之都国内分支机构
成都028-85566392
帆之都海外办公室
新西兰地图 新西兰:0064-9-6262218
  • 新西兰
  • 澳洲
  • 加拿大
  • 法国
资深顾问
  • 新西兰
  • 英/美
  • 意大利
友情链接
北京帆之都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41号院8-2号楼221室  京ICP备05085901号-1
学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41号院8-2号楼221室
电话:010-51667188  E-mail:jamesz@fanzhidu.com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8-2022 FanZhiDu.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北广艺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964号